改革开放40年以来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,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被改变,而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,也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,
改革开放40年以来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,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被改变,而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,也渐渐被机械化的新器具所取代,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。
农业现代化步入新进程,越来越多的传统农具操作被机械取代,播种机、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因为高效、省工、省力而逐渐替代了传统农具,机械化耕作不仅带动了人力的解放,更减轻了传统农耕家庭的负担,让大规模种植成为可能。
八九十年代关键词:传统农具成为农民麦收时的主角八月虽已立秋,但是天气依然闷热。因为眼下还没有到秋收,农村生活还算是悠闲。走进义安镇庄疃村,记者看到村边一家门前有一台被苫布遮挡起来的联合收割机,安静地停放在那里,俨然没有了麦收时的那份干劲。
记者随机走进一家农户,通过聊天,得知这位老人姓齐,今年70岁了,身体还很硬朗,一辈子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,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。
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对农民土地的改变和农具的变化。“这40年变化太大了。比如以前我们用镰刀割麦子,麦收时活很多,现在家家都用得上联合收割机,几个小时就完活了。”老人讲述着当时麦收时的情景。老人说的那把镰刀挂在墙上,从刀身上那锈迹斑斑看,可以看出那段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。
六月流火,可以说,分分钟就可以做到颗粒归仓。这对于以前靠天种地,靠力气吃饭的农民,现在种田真跟“玩儿似的”。说起当年的农忙,老人的记忆尤为深刻。八九十年代时,家里每年少说也要种上三亩的麦子。一到农忙,一家人起早贪黑得忙上五六天。他说,那时候种地苦啊!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到地里,割麦时就盼着好天气,天气好时的太阳又像火一样,晒在人的后背上像火烤一般。熟透了的麦子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,眩目晃眼。麦地里闷热难奈,人人大汗淋淋,仿佛喝多少水转眼都变成了汗。
配图来源于网络割麦时,一人一垄,一把镰刀飞快地挥动,麦子齐刷刷地倒在脚下。尽管腰痛得厉害,但是却不能经常站直伸展腰身,因为这样要占用一些时间,转眼就会被别人甩在后边很远了。割完麦子之后几乎人人的胳膊上都是被麦芒划的血道子。
那时农忙,麦场上没一个闲人,脱粒机、拖拉机……发出的噪音夹杂着嘈杂的人声,到了晚上还要在泛黄的灯光下,忙上大半夜,直到收拾利索。“有的人家没人带孩子,就把孩子放在草堆上。早上煮一锅粥,摊上几张大饼,带到田里吃一天。”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农忙情景,依然充满唏嘘。他说,那时候割麦全靠镰刀,脱粒基本都是靠小型的脱粒机。先用闸刀把多余秸秆闸掉,然后再放到脱粒机里进行脱粒。
配图来源于网络脱粒之后是晾晒,整个过程两个人抬着或者自己扛着上百斤的麦袋不停地运来运去,这活儿有多重可能是现在很多人想不到的。那时,拖拉机还是稀罕物,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才有。拖拉机可以播种、运送东西,大大提升了农忙的效率。拖拉机也开启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机械化之路。2000年后关键词:机械化操作美了农民进入2000年后,联合收割机悄然走进农村,惠及千家万户,农业机械化也逐渐代替了传统农具,再也看不到整个村子忙碌的情景了。麦田里除了几台收割机,地头儿树荫下也只有寥寥数人。大家都习惯依靠这些庞然大物收麦子了。
“有了收割机以后,根本不用孩子帮忙,我们老两口用半天时间就把麦子收完了。”老人高兴地说。如今,涞水很多村庄形成了“无农不机、无处不机”的新格局,各式各样的农用机械化器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,小麦收割打捆机、秸秆拣拾机、脱粒机、除草机、耕耘机.....曾经与农民相依相伴的麦收旧农具已消失殆尽,封存在记忆里。
“今年一割麦,这打捆机都来了,麦地里收拾干干净净,种地也好种了,也省时间、省力气了。我们还不用每天盯守在地里,防止村民烧秸秆了。”说起小麦收割打捆机,庄疃村的村主任杨爱国高兴地说。
杨爱国提到的小麦收割打捆机,就是在农民收小麦的同时,在收割机上装备秸秆打捆机,不但收割了小麦,秸秆也一并打捆,然后秸秆拣拾机将打捆的秸秆收集起来拉走,集中卖给养畜户。这样,农民还多了一份额外的收入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 近年来,在“三夏”生产期间,大型、新型农业机械的使用,庄疃村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产、生活条件,经济发展了,环境也改善了。
40年沧海桑田,不论是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庄疃,还是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庄疃,他的变化,都是改革开放以来,涞水农村变化的缩影。40年的变迁,真正称得上是“换了人间”。 以40年为节点,农村的发展,已经迈上新的征程,虽然前路不会一帆风顺,但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,改革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。